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声音 >> 正文

张云:东北亚国际关系最缺什么

发布者:张云 [发表时间]:2018-05-24 [来源]:联合早报 [浏览次数]:

5月上旬,中国总理李克强参加了在东京举行的中日韩领导人峰会,并正式访问日本,这是2015年以来首次举行三国领导人峰会,更是中国总理时隔七年首次访日。

此次三国峰会和中国总理访日是在特朗普实施贸易保护主义,以及朝鲜核问题面临前所未有机遇的背景下进行,带来了对东北亚国际关系改善的期待。然而,需要清醒看到,东北亚地区国际关系的根本改善,最终取决于本地区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解决地区认同赤字问题。

首先,对于双边关系的聚焦,反映了缺乏地区认同。在国际关系研究界,没有人会质疑东北亚是不是一个地区。有那么多的大学开设的课程中就有“东北亚国际关系”,还设立“东北亚学院”,中日关系的历史问题、领土争端、日韩关系的慰安妇问题、竹岛/独岛争端、朝鲜核危机等热门问题,更让东北亚成为国际关系研究的热点地区。

然而,这些表面上的“热”,实际上掩盖了一个没有地区意识的地区的深层问题,以及缺少对于地区整体未来的积极思考。

第二,现实主义被默认为最适合理解东北亚,而安全上的地区主义往往被认为过于理想,甚至幼稚。相互对抗的民族主义、没有解决的领土争端、历史问题阴魂再加上似乎无解的安全问题,要么依靠自身的防卫力量强化,要么依靠双边同盟,才能实现安全的现实主义思维,长期以来让多边安全几乎没有太多的空间。从上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提出过亚太的多边安全框架构想开始,到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各种努力到目前为止似乎都没有实现预期成果。

第三,东北亚的功能性合作也没有让地区主义在这个地区生根发芽。无论是经济、金融、环保等各种功能性领域的合作框架,从90年代开始在中日韩为核心的东北亚地区不断被提出和实践,但是事实证明这些功能性合作,在政治安全关系波动的东北亚变得非常不稳定。例如曾经被世界银行高度看好的图们江地区合作和环日本海经济合作,在过去的10年几乎已经被忘记。

可以说,东北亚不是一个正常的地区,不是一个已经有了被本地区精英和民众所内化了“地区认同”的地区,地区建构在东北亚还处于初始阶段。

为什么东北亚没有能够有效地构建起有效的地区认同呢?东北亚地区建构究竟缺少什么呢?

东北亚不缺硬实力也不缺软实力。中日韩都是20国峰会成员国和亚洲主要经济体,三国GDP总量逾15万亿美元,超过欧盟,占全球GDP总量的20%。三国国防开支占世界比重大约为18%,因此无论从经济还是军事角度来看东北亚,绝对是世界上极为重要的地区。无论是中国文化、日本动漫、韩国电视剧,在世界上都有很多的喜爱者,三国在技术创新方面也在世界前列。

与亚细安相比,东北亚显然具有更加强大的实力,然而在地区一体化方面,东北亚远远落后于亚细安。东北亚不缺实力,最缺的就是在地区国际关系上的知识和政策创新。以朝鲜问题为例,冷战结束后,由于没有地区组织能够及时包容朝鲜,朝鲜在孤立和发展核武器问题上越走越远,而东北亚地区国家基本上都认为,这主要是美国与朝鲜之间的问题,而没有从地区的整体角度去看待。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亚细安在冷战结束后,非常积极地吸纳越南、缅甸、柬埔寨等国家,如果没有亚细安在上个世纪坚忍不拔地把这些国际关系中的弃儿,及时吸纳到地区一体化进程中,他们当中可能就已经形成第二个朝鲜。而这种成功本质上是基于亚细安没有把这些国家的问题看成是美国的问题,而是自己地区的问题,并采取了地区的方式来解决的思维创新结果。

东北亚国际关系中最为缺少的就是知识创新的想象力,对于如何建设一个持续的东北亚地区多边框架极,其实现形式的讨论可以说并不深入。对于地区国家来说都没有认真考虑过,将来美国在本地区的同盟体系发生变化后,将会是一种什么情形,地区国家之间的战略沟通并没有实现。

相比之下,1967年亚细安成立的背景是越南战争最高潮,最初的成员国并没有因为战火没有殃及他们而高枕无忧,而是考虑到美国在越南战争后会出现战略收缩的情形下,如何提高东南亚的“地区自主”,实现自律性的地区稳定。可以说东北亚不仅仅缺少机制,更加缺少想法和对于未来的远景。要改变这种状况,作为东北亚最重要的国家如何提高战略沟通的频度和质量极其关键。

(作者是日本国立新潟大学副教授,及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