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声音 >> 正文

声音丨周鑫宇:应加快推动中北亚区域合作

发布者: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 [发表时间]:2022-12-02 [来源]:Global Times [浏览次数]:

来源:环球时报

从当前国际局势和未来历史方位来看,中北亚区域合作是值得重点关注的外交方向,在新形势下孕育了新内涵和新机遇。近来美国围绕我东南周边频推“印太”等新区域概念,拼凑“芯片四方联盟”等领域性合作机制,企图塑造新地缘政治格局。俄乌冲突后,欧亚大陆中部地缘安全风险增加,全球能源和粮食短缺进一步加剧。面临上述局面,我国在中北亚地区开展新形态的区域合作,将为“一带一路”倡议注入新的区域概念内涵,促进我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中北亚区域是相对于东南亚、东北亚而言的次区域,范围包括中国新疆、俄罗斯西伯利亚各州及中亚五国相关地区等。这片区域山水相连、人文相近、经济相依、民情相通,构成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空间。

在当前国际环境中,中北亚区域合作具有重要价值。

首先,在能源问题上,俄乌冲突和产业转型不断加剧欧洲等地的能源危机。中北亚区域能源储量极其丰富,其中已探明天然气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23.97%,已探明煤炭储量占世界总储量22.59%。随着国际形势变化,中北亚在能源问题上的战略意义正在不断提升。

其次,中北亚区域是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俄罗斯与西方冲突长期化的背景下,高加索和东欧方向先后陷入持续的地缘政治冲突,中北亚的地缘安全稳定越来越重要。上海合作组织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构建区域安全合作的样板,还需要经济和民生领域的区域合作议程来配合支撑。

再次,中北亚区域治理具有世界性价值。中北亚区域地广人稀,粮食生产和出口潜力大,地区森林资源约占世界总储量10.23%,对全球粮食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贫困治理、地方冲突治理具有较高价值,在全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议题上具有广阔空间,可以为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新动力。

要促进中北亚区域合作,就要超越西方所设置的政治和思维藩篱,努力探索区域合作的新形态。中北亚区域合作是一种新形态的经济-治理区域合作,其内涵和外延超越了欧美国家地缘政治的固化思维。首先,美西方传统上多从地缘政治视角看待中亚地区,并将其视为欧亚大陆的“战略腹地”,关注其周边大国的平衡问题。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中北亚区域合作是围绕着共同发展和治理问题来定义的,其基础是区域内国家和地区的共同发展需求,而不是基于大国的地缘政治谋划。其次,中北亚区域的范围打破西方以国家边境线为界的约束。西方国家对区域合作、地区联盟的划分大多以主权国家作为最小单位,哪个国家可以成为区域一员背后往往有复杂的政治利益计算,其本质是以拉拢盟友、对抗“敌人”为目的。中北亚新区域合作超越西方“拉帮结派”式的阵营划分思想,真正做到从发展与治理的本地需求出发,既不同于美国盟友体系式的拉帮结伙,也不同于欧盟基于国家整体身份的功能主义,而建立一种国家搭台、地区唱戏的新功能主义。最后,中北亚区域合作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主体作用,推动区、省、州一级的合作发展,鼓励经济主体和社会主体发挥作用。

具体而言,或可从以下方面扎实推动中北亚区域合作。

首先,在经济方面,可以由区省州一级政府牵头,以相关城市和重点企业为主体,推动地区性的能源、农业、环境、科技等产业合作。未来可以依托中北亚区域内现有的产业技术实力、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土地资源、逐步完善的铁路航空交通设施,形成多种产品的跨境域内分工格局,打造发展中国家平等参与的完整产业链。其次,在治理方面,以相关社会组织、高校、研究机构为主体,依托“额尔齐斯河-鄂毕河通道”,中北亚区域各方可以在北冰洋航道开辟、冰原河道开发治理、新能源开发、环境修复、减贫等方面开展有益合作,打造“清洁美丽”人类命运共同体跨境合作项目落地示范区。中北亚区域的构建将为发展中国家和内陆地区提供更多在经济和治理上的合作机会,真正践行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最后,推动地区性的安全治理发展论坛,交流合作经验,讲好中国故事,将中华民族共同体和周边命运共同体结合起来发展,在更高水平的区域安全中实现更高水平的边疆安全和国家安全。(作者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