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重磅 国际传播能力指数方阵2022——世界中国学研究指数(详版)

发布者: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 [发表时间]:2022-06-07 [来源]: [浏览次数]:

2022年5月28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5·31讲话”一周年之际,北京外国语大学在云端成功举办国际传播能力指数方阵2022发布会。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华文化传播研究院院长张朝意教授发布了2022年世界中国学研究指数。

一、引言

伴随中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中国,海外中国学研究方兴未艾,传统汉学研究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扩大,对于海外中国学、汉学家的概念界定及其价值认识也要与时俱进,提上日程。团队希望通过客观数据分析,综合研判全球中国学研究热点、趋势、领域分布以及重点学者,为学术研究、咨政服务提供可靠参考。

世界中国学指数研究成果是学界首次基于大数据分析,多维整合传统汉学与当代海外中国学研究综合信息,所形成的指数分析报告。团队利用全球学术网络,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探查海外中国学研究书目数据、学术专题数据库,力图在全球学术视域下考察海外中国学研究状况。

本次首发指数聚焦2000-2020年之间,海外中国学研究领域成果丰硕的国际学者及其学术贡献,客观呈现以英文学术发表为主要指征的世界中国学研究样貌。

二、指标体系

根据中国学指数既定目标,团队采用Jstor、WebofScience、微软学术、维基百科等公开信源以及自有汉学家数据库,通过设定研究领域、研究范围、研究者属性,限定关键词获取数据。获得有效信息涉及96个国家,学者16万1830人,著作7,056,256项,研究机构4,984个,学术刊物32,390种。根据本期研究范围,团队抽取其中2000-2020年期间的关联数据,共涉及学者21,611人,著作96,817项,研究机构2,599个,学术刊物13,957种。

团队对所得数据进行针对性研究,标注设定关注31个研究领域的数据样本,对学者分指标得分进行归一化处理。借助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训练判定海外中国学研究著作的分类模型,从学者贡献度、传播度以及知名度三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13个三级指标。

三、指数结果

基于所得数据、指标体系与分析研究,本期指数研究成果包括以下7个子指数排序(在此仅作部分示意展示)。

1.海外中国学研究者活跃度

2.历年学术发表量趋势

3.海外中国学研究领域分布

4.海外中国学研究热点词云

5.海外中国学研究者所在国别分布

6.海外中国学研究机构活跃度

7.海外中国学研究期刊活跃度

四、主要发现

研究团队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531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认识到基于大数据开展海外中国学研究对于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价值与意义,主要有如下体会和建议:

一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海外中国学研究的总体热度呈上升趋势,但在分布国别、研究领域等方面呈不均衡态势。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中国学研究具备较完备的研究机构体系和成果转化平台,研究队伍的实力、话题设置能力以及成果影响力都较强,占据中国学研究主流话语。要加强对海外中国学研究基础性工作的重视,拓宽我们的研究领域,建立新的研究范式。重视加大专门数据库建设力度,及时掌握海外中国学研究的动态信息、重要成果,分析研判趋势,积极参与国际学术平台上关于中国问题的话题设置。

二是在加强自身传播能力建设的同时,要重视和利用外部力量、外脑和外嘴、汉学家、中国学家的重要作用。要密切与海外中国学研究者的广泛联系,特别注意与更广泛国别、更广泛领域学者的联系,建立在世界范围内研究中国的中外学术共同体,推动中国学者与国际学者的对话,提升中国学者参与国际学术话题设置的可能性和有效性。

三是要加强新文科建设,整合资源展推动海外中国学研究的跨学科、全景式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是推动中国与世界对话的重要力量,目前开设了101种语言,有条件、有能力也有责任推动海外中国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五、结语

“世界中国学研究指数”是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5·31讲话”的具体体现,也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推进双一流建设,推动全球文化建设的重要成果。本次发布的中国学指数是项目研究的第一期成果,由于目前尚没有统一平台观测世界中国学研究趋势和海外学者的研究状况,以现有模型在特定时间内难以量化统计,因此取得完整的全景信息具有相当难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将在此基础上,优化研究方法,完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与海内外中国研究机构、学者展开广泛合作,探索建立跨领域、跨学科、跨国别的海外中国学研究机制,共同推进海外中国学研究全球数据信息整合平台的建设,以学术的方式呈现中华文化的国际感召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