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北外全球治理讲堂2022举办第十六讲:敦煌石窟日、月图像与丝绸之路多元文化交融

发布者: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 [发表时间]:2022-11-14 [来源]: [浏览次数]:

11月9日下午,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主办的“北外全球治理讲堂”2022年第十六讲在线上举行。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元林研究馆员作了题为“敦煌石窟日、月图像与丝绸之路多元文化交融”的讲座。讲座由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何卯平主持。

作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文化遗址,敦煌石窟保存了丰富的日、月图像。这些图像共分三类,第一类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日神-月神图像,日轮中绘阳鸟,月轮中绘蟾蜍、玉树和玉兔。这类图像不仅出现在十轮经变、观无量寿经变及十一面观音经变等初唐至五代时期的壁画中,也出现于藏经洞绢画和纸画中;第二类为趺坐于莲华座上的菩萨形象日神-月神图像;第三类为“乘马车”日神和“乘鹅车”月神图像,共计四十例左右。随着开元三大士等译经者推动密宗发展,第三类日、月神图式在佛教经典中得到了佐证。除上述三类外,还存有不同类型日、月图像“同框”的情形,以及日、月图像元素“错搭”的情形。

中国传统的日轮、月轮形图像源自传统文化。《山海经》、《楚辞》及《淮南子》等中国古文献中均有日、月相关的文字记载。夏商周文明、黄河流域及长江流域等华夏早期文明的丧葬文化中,皆可见绘于石棺上的日、月图式;乘莲华座日、月神图像是典型的佛教式图像,可能从长安或中原地区随汉密艺术传入敦煌;“乘马车”日神和“乘鹅车”月神图像具有多元文化背景,向东与长安造像碑、青海织锦上的日、月图式类似,向西则与印度、犍陀罗、巴米扬、希腊和罗马的日、月神图式相似,体现出中古时期中华文明对外来文明“兼容并蓄”的文化胸怀。

这些丰富的图像是我们认识不同文明之间相互交流影响乃至融汇的形象例证。本讲座在系统介绍敦煌石窟日、月神图像的系谱的基础上,通过与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同类题材图像的比较,从一个侧面揭示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历史进程所具有的多源性、多层次和接力式特质,进而为“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文明对话”与助力“民心相通”提供一个形象个案。

最后,主持人指出,张元林研究馆员用日、月图像的个案研究说明了古代敦煌与丝绸之路的文明互动,从这一角度来说,研究意义深远。讲座非常具有启发性,为日、月图像相关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