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全球区域国别学共同体研讨会在北外举行

发布者: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 [发表时间]:2022-12-19 [来源]: [浏览次数]:

2022年12月18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的全球区域国别学共同体(Consortium for Country and Area Studies, CCAS)2022岁末学术研讨会在线上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为“包容、共享和全球可持续发展”。

全球区域国别学共同体(CCAS)是由全球外国语大学联盟(GAFSU)发起,来自181个国家、覆盖100多种语言的学者组成的国际学者学术网络,共同体秉持“增进国际理解,共创美好未来”(Better Understanding, Better World)理念,聚合各国区域国别学学者的知识和智慧,促进区域国别学知识体系的发展,深化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及相关全球问题的研究。

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院长杨丹、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理事长姜锋、中国翻译协会会长杜占元、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宁琦、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贾文键、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赵刚、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姜景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翟东升、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副主任蒋希蘅出席了为期一天的研讨会。

出席研讨会的外方专家学者有哥斯达黎加远程教育大学教授、哥斯达黎加经济部前副部长维利亚•戈瓦莱,摩洛哥议会前议员、摩洛哥-中国友好交流协会主席穆罕默德•哈利里,柬埔寨柬中关系发展学会会长谢•莫尼勒,前沙特阿拉伯驻中国大使馆文化参赞、沙特阿拉伯伊玛目大学教授萨利赫•萧格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马里代表处主任埃德蒙•穆卡拉,约旦著名国际问题专家、约旦大安曼市文化局原局长、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获得者萨米尔•赫伊尔•艾哈迈德,几内亚比绍国家电台主编、新华社驻几内亚比绍特约记者巴卡尔•卡马拉,白俄罗斯国立经济大学教授、前白俄罗斯驻中国特命全权大使基里尔•鲁德,老挝国立大学孔子学院院长李建民等。

开幕式由贾文键主持。杨丹、穆罕默德•哈利里、杜占元分别致开幕词。他们表示,和平、发展和安全是当今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它既是经济、社会问题,也是政治、文化问题,既有历史和现实维度的相交,也有国家、地区和全球层面的互动,因此,对“包容、共享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讨论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践意义,有助于增进相互理解,实现相互尊重。达到相互合作,才能实现持久和平与可持续发展。

宁琦和赵刚分别主持了上下午的主旨发言和讨论。

杨丹在题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的主旨发言中指出,中国历来是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者。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普遍特征,也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涵盖5个特征:一是中国式现代化将引领规模巨大的人口迈入现代化门槛;二是中国式现代化是共同富裕,全面小康的现代化;三是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四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五是中国式现代化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改变世界现代化版图,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全球注入持续动力,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提供新选择。

姜锋做了题为《世界持续和平与发展需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主旨发言。他指出,共同安全和共同发展成为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急剧提速背景下新的时代课题。他认为超越民族国家视野,基于全人类共同价值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立场,创造共通性和独特性对立统一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实现共同安全与发展的可行路径。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倡导文明交流互鉴,进而实现共同繁荣,以建立真正的共同体。

埃德蒙•穆卡拉认为,如今世界面临多重、多维危机,气候变化、粮食安全、地区冲突等,我们要加强区域合作建立危机预测,使发展更有生机活力和更具可持续性。他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加强区域和国际合作,以改善数据的可得性和质量,从而建立和改进危机的预测;二是增加对地方能力建设和针对具体情况的长期适应措施的投资,特别是在农业和畜牧业部门,保障有抵御力的生计和加强粮食安全,以缓解未来的冲突和流离失所;三是加强善治以应对地区气候变化、人口压力和暴力等相互关联的风险和危机。

维利亚·戈瓦莱指出,联合国千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的推进与实现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的,如果不考虑贸易自由化在实现宏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的重要性,就没有办法理解各国取得的进展,拉美与中国的贸易在这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拉美左翼政治将“中国奇迹”视为当今时代的真正典范,代表了社会公平的经济增长、贸易开放以及内生性的技术发展,没有意识形态制约的全球相互依存。“一带一路”倡议是拉美地区历史上第一次有一个世界大国以尊重的态度来对待我们,这是可持续和持久合作的关键。

与会中外学者对主旨报告进行了精彩点评并围绕研讨会主题展开深入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全球区域国别学共同体应秉持“多视角、全覆盖、重原创、促理解”的原则,共同推动学科交叉、学者协作和学术创新,应对国家、区域和全球层面的新现实、新问题和新挑战,以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相互理解和平等认知,建立新的知识体系。全球学者应承担起促进国际理解,加强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之重任。与会学者倡议大家共同努力,消除全球发展不稳定的根源,鼓励跨境合作,促进经济振兴和包容性增长。

大会上正式发布了全球区域国别学共同体网站和公众号,介绍了即将出版的全球区域国别学共同体全球知识生产的首个成果《区域国别学-全球视角》文集,正式发布了新书“指数全球2022”。上述成果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在区域国别学科建设的背景下于2022年积极推进学科建设的务实性成果,充分体现了领域交汇、视角交叉和人文交流的区域国别学科特点。

杨丹在总结发言中表示区域国别学共同体生逢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和历史之变之时,应担当起回答世界之问、时代之问和历史之问的责任,通过思想的交流、碰撞、裂变、提升,一定会产生丰硕的成果,为“增进相互理解,共创美好未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新的智慧与经验。2023年,共同体将致力于以下工作:一是加强学术交流;二是推动学者合作;三是推动学科建设;四是建设学术期刊;五是完善平台建设。

全球区域国别学共同体成员、国内学术机构的学者代表参加了本次研讨会。研讨会在Zoom平台全程直播,高峰在线人数4000多人。多家媒体对研讨会做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