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北外全球治理讲堂2023举办第二讲:隐讳的丝路图像——胡旋女在胡旋舞考古遗存中缺失现象及原因

发布者: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 [发表时间]:2023-03-21 [来源]: [浏览次数]:

3月15日下午,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主办的“北外全球治理讲堂”2023年第二讲在线上举行。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沙武田作了题为“隐讳的丝路图像——胡旋女在胡旋舞考古遗存中缺失现象及原因”的讲座。讲座由北外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副教授何卯平主持。

沙武田教授从“胡旋舞舞者应以女性为主”、“胡旋女在考古遗存胡旋舞中缺失的原因”两个方面依次展开论证,深度剖析了胡旋女在胡旋舞考古遗存中缺失现象的问题。沙武田教授认为,由于作为方物进献的胡旋女在唐代胡舞体系中的独特性、唐人诗作对于胡旋舞存在着政治隐喻性描写以及粟特本土有着胡旋舞舞者常见为女性的史料证据,因而可以说明胡旋舞的表演者当以女性为主,而且来自中亚粟特地区的胡旋女应当就是唐人眼中胡旋舞的标配。至于胡旋女在胡旋舞图像遗存中的缺失现象实际上是唐人隐讳的笔法,并非历史真相,其核心原因就在于汉人社会对于胡人女性的歧视与偏见,进而使其形象在汉地艺术中受到约束。沙武田教授还通过解析一些隐讳的胡旋舞艺术图像,基于唐人社会对胡人女性的偏见,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和认识,具有颇为深远的意味。

沙武田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囊括丰富,为在场听众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激发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广泛思考。在互动环节中,来自兰州大学的研究生向沙武田教授提问“粟特本土对于女性的态度是怎样的?”沙武田教授解释:“粟特本土留下的文字材料有限,而且目前我们了解粟特还是以汉文材料为主,但通过一些列举的零碎的考古材料来看,粟特本土应当是不会像汉人社会那样对女性存在这样一种独特的看法”;另有与会者就“在这种带有偏见性观念的影响下,胡旋舞中女性舞者的形象较多地被男性替代,而要如何确定粟特墓葬图像表现的更可能是胡旋舞而非本身以男性舞者为主的胡腾舞?”提出疑问,沙武田教授认为“这要结合具体的历史文献记载来思考,考虑到《唐会要》等文献中明确记载了‘家乐’主要以女乐为主,因而结合文献与图像来看,虽然形象发生变化,但其表现内容更可能是胡旋舞”。此外,师生们还针对粟特人墓志所见独特的乐舞形象、敦煌莫高窟壁画中舞者的着装等问题向沙武田教授提问。沙武田教授均予以耐心解答。

通过此次讲座,师生对于敦煌艺术以及中古时期外来入华女性形象的理解更加深刻。通过这些考古遗存图像的表面看本质,我们认识到胡人女性在汉人社会的尴尬境遇实际上是一种客观的历史问题与文化现象,而表现在艺术层面,则成为中古时期颇具偏见的一类艺术表达手法。这点认识也对于我们沿着这一思路继续对相关图像展开深入研究有着重要的启发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