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直属)党支部开展“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宣讲活动,育人故事由支部纪律委员吴浩副教授宣讲,高研院全体教师参加了宣讲会。
吴老师结合自己开设的本科课程《书与人,中国与世界——“博雅双语名家名作”导读》,讲述了他指导学生从中外民心相通的角度研究叶嘉莹先生“弱德之美”的育人故事,相关研究成功获得北京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优秀”称号。
吴浩老师用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润物无声的奉献精神,积极鼓励并悉心指导学生开展传统文化研究与国际交流,不仅助力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同时也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深化文明互鉴,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
审稿人:王建斌
撰稿人:谢晓宁
供稿单位: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
附:
《掬水月在手》的育人故事
吴浩
2020—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我面向全校一年级本科生开设《书与人,中国与世界——“博雅双语名家名作”导读》课程,并承担双语阅读与通识教育主题的北京市级和学校级别的“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
叶嘉莹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诗词大家,被誉为“诗词的女儿”、“风雅的先生”。2020年秋季,叶嘉莹先生传记影片《掬水月在手》在国内上映。在征得影片出品方同意之后,在我的新生研讨课课堂上,指导同学们观赏了这部影片,并思考叶先生创造性地提出的“弱德之美”的概念。
在学期期末,2020级日语系学生张嘉仪在课程学习基础上撰文《“碧虚美学”的风物诗——从<掬水月在手>看叶嘉莹先生的诗与美》。《掬水月在手》的电影音乐《秋兴八首》由日本音乐家佐藤聪明先生创作,音乐及吟唱的录音是在日本完成的,部分访谈也是在日录制的。《掬水月在手》这部电影凝结了日本音乐人的智慧和心血。张嘉仪同学的习作从日本美学的角度对电影进行了较好的解析,我将她的这篇习作推荐到《中华读书报》发表。该习作发表之后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南开大学“迦陵学舍”公众号转发这篇习作,叶嘉莹先生侄子、日本北九州大学叶言材教授对此文给予高度评价。
我鼓励张嘉仪同学从中外民心相通的角度,继续研究叶嘉莹先生的“弱德之美”。叶嘉莹先生从教经历遍及中国、美国、加拿大,先生一个世纪的传奇人生经历是中外民心相通的典范。2021年春季,我担任指导老师、张嘉仪同学主持的《用日语讲述中国诗词的美与魂——从叶嘉莹先生和“弱德之美”生发(“用外语讲述中国”专题)》成功获得北京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张嘉仪同学的大创项目从课程所讲授叶嘉莹先生“弱德之美”的切入点生发,重新剖析传统诗词中体现出的中华民族独有的美学精神和民族气节,助力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让世界了解诗词中蕴含的中国精神。
张嘉仪同学团队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也征得影片出品方的同意,将《掬水月在手》电影字幕翻译成日文。《掬水月在手》日本字幕版在日本北九州大学的课堂上进行了同步放映。叶言材教授在日本北九州大学的课堂上,向日本学生讲述张嘉仪同学和影片的故事,中国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文学功底、创新能力和开阔视野令日本同龄人颇为震撼。该大创项目已于2022年5月结项,获得北京市级“优秀”称号。
202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五十周年。在张嘉仪同学团队将《掬水月在手》电影字幕成功翻译成日文的基础上,我与《掬水月在手》电影出品方等各方通力合作,积极促成国际儒学联合会、亚洲共同体文化交流机构于2022年11月在日本东京都写真美术馆举办《掬水月在手》日本放映会,并在早稻田大学举办影片专题研讨会。国际儒学联合会刘延东会长、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于活动发表视频致辞。《掬水月在手》日本放映会、研讨会等人文交流活动的举办,为中日邦交正常化五十周年献礼,北外学生团队为影片字幕所进行的翻译,是其中最为基础性的工作。
“掬水月在手”出自唐代诗人于良史的《春山月夜》: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回溯《掬水月在手》电影在新生研讨课课堂的放映,及此后衍生的相关主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中外高级别人文交流活动的策划进行,也仿佛春山胜事,令人目不暇接。“掬水月在手”饱含禅意,月不仅仅是明月的意象,更是我们在内心深处对知识的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