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1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和联合国与国际组织研究中心主办的“北外全球治理讲堂”2023年第八讲在西校区国际大厦举行。丹麦奥尔堡大学(Aalborg University)历史学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史项目负责人保罗·杜达尔教授(Poul Duedahl)做了题为“教科文组织的历史和影响”(UNESCO - Its History and Impact)的讲座。北外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李又文主持讲座,高研院及校内师生代表参加了讲座。

杜达尔教授基于其主持的教科文组织全球史项目,溯源教科文组织的历史与成就,介绍了国际组织由经贸技术互通向政治精神建设的功能性转变,以及教科文组织由谋求同一到尊重差异的理念性转变。杜达尔教授指出,二战后,联合国意识到维护世界持久和平不能只靠武力干预,还须达成和平的精神共识。教科文组织接受了全球思想实验室这一历史任务,以语言教育和观念传播为主要手段,助力世界战后精神重建。
随后,杜达尔教授详细介绍了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一系列软实力建设倡议,特别介绍了该组织在国际社会产生广泛影响的三大倡议:反种族主义倡议(Anti-racism Initiative)、人类史倡议(History of Mankind Initiative)、传播倡议(Dissemination Initiative),聚焦其落实过程、产生的争议,以及在增进国际理解和维护人类文明共同体方面的突出贡献。

讲座后,杜达尔教授就教科文组织倡议在各国的接受差异度、教科文组织如何平衡各国政治利益展开协作沟通、不同历史时期教科文组织理念的更迭等问题进行解答,与参会师生展开热烈讨论,并呼吁师生学者积极加入教科文组织悠久而意义非凡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最后,李又文院长总结指出,面对当今国际社会的多元冲突,增进国际理解至关重要。为此,世界需要回望历史,于文明研究中深耕,以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

保罗·杜达尔(Poul Duedahl)是丹麦奥尔堡大学(Aalborg University)的历史学教授,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史项目的负责人,该项目是由丹麦独立研究理事会赞助的关于 1945-75 年教科文组织全球影响的大型研究项目。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国际组织史、联合国特别是教科文组织史、全球史、跨国史、概念史、文化接触史以及影响评估研究。
2007年至2015年,他曾担任国际期刊的专家评审员并担任《历史时代杂志》年度主题期刊的编辑,同时他也是一些历史学会和研究小组的成员。杜达尔教授曾获得“丹麦独立研究理事会和嘉士伯基金会--第29届北欧历史学家大会基金”和“敢于求知”(Sapere Aude)等奖项和荣誉,并拥有丰富的研究管理经验。多他还出版了100多篇文章和书籍,如《教科文组织史:全球行动和影响》、《走出家门:教科文组织全球史》和《改变思想和转变态度: 教科文组织在战后日本和德国的再教育活动》等。
撰稿人:罗皓月、商梓娴
审稿人:李又文、梁宗正
供稿单位: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